Sunday, 8 June 2014

歐洲人跟你想得不一樣◎荷蘭工作的一百個理由


週三 2014年06月04日, 10:28 上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1544997_598660830204561_1389687228_n
關於「買房子」,歐洲人跟你想得不一樣
在去曼谷的飛機上聽到後面兩個上海太太在聊天,內容不外乎是誰誰誰買賣房子,轉手後賺了多少錢。剛回台灣看到電視談話性節目,批評政府如何放任房價上漲,造成貧富差距擴大。而我的好友剛在台北市買了小套房,樓中樓,樓下簡易廚房連客廳,樓上是站立就會碰到天花板的臥室,要價1100萬台幣。
我在荷蘭租的兩房兩廳兩衛公寓,加上一個頗大的陽台和車位,房東要賣26萬歐元,約莫,嗯,1000萬台幣。而荷蘭的上班族薪水,是台灣的3到4倍。
我的朋友已經付出三成的頭期款,之後每個月薪水的一半,都要拿來繳房貸,她說自己已經變成房奴,之後大概不太可能出國旅遊了。
在荷蘭,只要有正當工作,都可以向銀行貸到房價的100%,也就是說,無需自備款就可以買房;甚至你還可以貸到110%,連裝潢和買傢俱的錢都一起貸。在荷蘭,以相同面積條件的房子來說,一個月的房貸通常比租金便宜或相當,因此長期來說,買一定比租划算。當然,房貸負擔也是很*affordable*。
歐洲政府看待房屋的觀點是「住是基本權利」;瑞士政府更直白:「房地產增長帶來的經濟成長是最沒有意義的。」他們寧願把資源放在其他「對國家實力有實質貢獻的產業上」,例如製藥,高級鐘錶。
在歐洲待過的經歷,會讓我有不同的角度看待亞洲的「問題」:我們對於房屋的觀念已經不是個安身立命的窩,而包含了更多原本不屬於這個概念的東西:投資,理財,留給兒女,抗通膨。。。這些東西推升了房地產在市場的價格,因為我們怕今天不買,明天會更貴;商人告訴我們,這個房子一坪多少錢,已經比同地段的其他房子便宜了,卻不去問人們對於購屋的需求是什麼,品質要求是什麼。
仔細想想,在很多亞洲人眼裡,歐洲的「特別」、「天堂般的社會福利」,其實也只是讓這些事情回到它們理應、該有的狀態而已:人人買得起房子,本來就是應該的;上班族不需要瘋狂加班,下班後一起和家人吃飯,本來就是應該的;工作本來就是應該讓生活更好,而不是讓生活更累;退休後有充分的退休金可以養老,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與其說,歐洲人創造了多與眾不同的事,不如說,他們只是把這些事情「回歸本質」而已。
10394588_625669334170377_8319361574872681605_n
關於「養小孩」,歐洲人跟你想得不一樣
在荷蘭飛利浦上班時,同辦公室有兩位中年大叔,他們各有兩個小孩。我們常東聊西聊。有次,我們聊到培養小孩的話題,我問他們,對於自己的小孩有什麼期待?他們說:「只要小孩在學校好好的,品性端正,我就滿足了。作父母的,就是給小孩我們能提供的,剩下的,就由他們自己發揮了。」
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的我對這個答案「好震撼」。在他們的期待裡,沒有要小孩要如何的有成就,如何的優秀,如何的讓爸媽驕傲,而只是希望他們成為一個「好人」。我想,那是一個父母對兒女最單純的希望。
在亞洲長大的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有過背負著父母期待的經驗:課業要好表現;學校要考得好,做什麼工作,甚至找什麼樣的對象。。。或許有時爸媽並沒有明說他們的期待是什麼,但我們卻把這樣的期待內化了。
常覺得,亞洲的我們或許都太功利了。我們做的事情或決定,往往都有超越此事的另一個目的。例如要小朋友學鋼琴,除了「讓小孩學會鋼琴」之外,還希望他們可以受到音樂陶冶而有氣質,說不定以後還可以念音樂班;想叫小孩去唸醫學院,除了「醫生是個好專業」,「小孩有興趣」外,往往都還有分數,收入,社會地位,等等的考量。
有時候,放下那些「額外的目的」,才能夠享受「單純做這件事的快樂」,是我在歐洲學到最寶貴的一課。如果我以後有小孩,也希望用這樣的概念培養他們。當然,有人會說,在歐洲的生活比台灣穩定舒服,所以歐洲人不用想太多,也不需要汲汲營營的為小孩鋪路。我卻覺得與其在意外部環境,不如想想自己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在帳面上會增值的房子,而是一個溫暖有愛的家;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補習美語補習才藝,增進競爭力的起跑點,而是一個有歡笑有被愛有回憶,盡情享受純真生活的童年。想清楚了這些,再回頭看看在亞洲社會普遍的成見,便會領悟,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才是最簡單真實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