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8 March 2018

身根圓通法門(上)

《非相論壇》
身根圓通法門(上)


「楞嚴經」卷五:「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現在介紹「楞嚴經」二十五位圓通法門之一的畢陵婆蹉身根圓通法門。謹將經文翻譯為白話:「畢陵伽婆蹉尊者,即起座,上前頂禮佛足,向佛報告他證果的過程:『我初發心,從佛入道,屢次聽世尊講述世間的各種苦。當我在城中乞食的時候,心裡還繼續在思惟苦諦,沒有注意到馬路中的毒刺,竟被刺傷了腳,毒性發作起來,全身都劇痛不已。我發現,雖然我的感覺可以察覺到劇痛,但另有一個「覺清淨心」,對祂來說,並沒有痛,甚至連(能夠覺察到痛的)感覺都沒有。我又想:「一個身體,難道有兩個覺?」因為專注思惟而入於禪定,沒多久身心的感受都脫落了,持續二十一天,斷除見惑和思惑,成阿羅漢,親自證明無學的果位。佛問我圓通法門,就像我所親證的,在純粹本然的覺性中,並沒有身根的感受可言,這是最好的方法。』」
這段經文重點在「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畢陵伽婆蹉尊者在劇痛的當中,察覺到另有一個不會痛的覺性,這個覺性就是清淨本心;因此畢陵伽婆蹉尊者在那個瞬間已經明心。至於他隨後所起的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則是悟後的思惟整理,不必多久,他就會斷見惑,並且明白妄覺與真覺非一非異的道理,而證中觀智。尊者悟後,順入道共定,在定中繼續深觀「我空」,終於在二十一天之內斷盡思惑,證大阿羅漢果。
《非相論壇》
身根圓通法門(下)


(文接339期14版)
因為隱覆密意的緣故,「覺清淨心,無痛痛覺」這句話,非常難懂。有一位禪師將它解釋成:「能夠知道痛的這個心,本身是不痛的」。能夠知道痛的心,即使不痛,對這個心來說,仍然是有痛、有痛覺,譬如我們看到別人受傷了,自己雖然不痛,但是仍然可以觀察到別人的痛苦和感覺。因此這個解釋顯然錯了。這位禪師是把意識的「證自證分」獨立出來,當做是清淨本心
另一位禪師解釋:「清淨心是絕對的…沒有痛的感覺,也不知道痛,也不知道能痛,沒有能痛這念心」,文字上倒是無差錯,勝過前段的解釋,只是未論及實義;隨後又說:「『純覺』,只有當下這念覺心,也就是悟到這念覺心了」,就是前後矛盾。他不明白真覺與妄覺非一非異的道理,就以為「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是否定身上有兩個覺。因此就把當下能覺知外境的妄心,當成是「純覺」。他也不明白,清淨本心本無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才會以「當下這念覺心」為真心。
所謂的身根圓通法門,本質上仍然是參禪,行者一定要先知道清淨本心的體性,還要有定中思惟的能力,在走路的時候要是不小心踩痛了腳,因意識的觀察而找到那個不會痛的覺性,就是明心;光靠身根是不可能開悟的。其他的因緣,例如有人突然間叫你,你轉過身子,也有可能明心。開悟的因緣沒有辦法事先規劃,不可守株待兔,硬要以某種因緣來明心。
沒有感覺的東西為什麼可以稱之為「覺清淨心」呢?因為祂也能覺,「了眾生心行故」;又因為祂的覺,很清淨,沒有自我意識、沒有染著,所以是「覺清淨心」。在尊者的報告當中,這個部份是故意省略的,恐怕洩露密意,但真悟的行者,應當知道其中的關鍵才對。
(續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