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湖口老街是位在臺灣新竹縣湖口鄉的一條街道[註 1],其中包括街頭、橫街、新街三條街[1]。其興衰與鐵路密切相關[2],這一帶因為劉銘傳所鋪設的鐵路延伸至此,設有「大湖口火車碼頭」而繁榮,並在日治時期整建成今日風貌,但後來因為鐵路路線調整,「湖口驛」移到下北勢而使街道商業衰退[3]。街道上有新竹縣縣定古蹟湖口三元宮與歷史建築老湖口天主堂,而湖口天主堂即是在舊車站原址上建造而成[4]。近年來經由居民與政府社區總體營造之下,翻修老街牌樓、店亭、石板路與綠化工程,湖口老街有了新風貌[1]。
沿革[編輯]
湖口地區舊稱「大湖口」或「大窩口」,原是平埔族竹塹社屯墾地,清乾隆時期開始有漢人進入開墾[3]。此地因為是台地與山區的交界,而發展成貨物集散地[4],後來光緒十八年(1892年)鐵路鋪設到老湖口[註 2],更是促進了當地的發展。光緒十九年(1893年)正式通車後,新竹與基隆間每天約有六班車,平均每天載客量為400人[3]。
後來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大幅變動臺北到桃園間的鐵路路線,但桃園經大湖口到新竹間的路段則未有太大變化。後來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完工後,大湖口便成為了新竹北部的商業重鎮[2]。由於「湖口驛」一帶日益繁榮,當地以羅氏家族為主的鄉紳與富商遂在大正五年(1916年)[註 3]開始在車站東南興建起今天的湖口老街[2][3],當時稱為「新街」,以與湖口地區已有的「老街」、「橫街」區分[4]。大正七年(1917年)時,村民還配合新街走向重建了三元宮[註 4][3]。
然而在昭和四年(1929年),日人認為楊梅到湖口間路段坡度過陡且路基不穩,便將鐵路路線改從楊梅以西丘地,途經伯公岡(富岡)而到下北勢的新站。自此人潮便流向數公里遠的新湖口,老湖口因而沒落,但老街的風貌也因此完整保留[2]。
近年來透過營建署、文建會等政府單位的援助,湖口老街居民統合地方力量並積極於社區總體營造,目前已完成管線地下化以及整體綠化工程,並且把地面翻修為成適合步行的石板路,而且老街牌樓以及店亭也整修完畢[1]。老街居民因取得天主教會信任,長期借用教堂的部分空間,以傳統宗教公益組織架構,設立了大窩口促進會[1]。
街景建築[編輯]
湖口老街以三元宮為轉折點,主要部分呈現「L」型。短邊位於廟北,長約120公尺;長邊位於廟西,長約640公尺[3]。建築多為磚造牆面,正面一樓為單拱,二樓則開有三扇拱型或方形的窗戶[2]。在臺灣老街之中,此處的騎樓與拱圈較為寬廣,約有4到5公尺,而其外觀裝飾不多,可能與當地居民多為客家人有關[3]。
人文風情[編輯]
當地的宗教信仰主要為在老街尾端的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還供奉有觀音菩薩、媽祖、註生娘娘與伯公(即土地公)等神[2]。另外還有有幾座不同姓氏的家廟與天主教堂[5],天主教因教友人數減少,天主堂便在1993年停止活動,並閒置下來[6]。直到後來大窩口促進會獲得文建會補助下,將閒置的天主堂改建成文物館[7]。
外部連結[編輯]
註釋[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 ^ 1.0 1.1 1.2 1.3 楊淑津. 湖口老街知性之旅. 荒野保護協會. 2006-02-24 (中文(台灣)).
- ^ 2.0 2.1 2.2 2.3 2.4 2.5 2.6 沈文台. 《台灣老街地圖》 二版一刷. 台北市: 貓頭鷹出版社. 2006.3: 84-87頁. ISBN 986-7415-90-6.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太古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湖口老街:歷史空間與其遊憩資源系統之調查研究:湖口老街修復工程計畫》. 新竹縣竹北市: 新竹縣文化局. 2004.4: 7-10、12頁.ISBN 957-28031-1-5.
- ^ 4.0 4.1 4.2 黃沼元. 《台灣的老街》.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6.4: 110-115頁. ISBN 957-28031-1-5.
- ^ 鄭瑄頤. 人文景點-湖口老街. 旅遊資訊王 (中文(台灣)).
- ^ 老湖口天主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2010-11-23] (中文(台灣)).
- ^ 老湖口天主堂文化館. 大窩口促進會. 2008-02-20 [2010-11-25] (中文(台灣)).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