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9 April 2015

 搜尋...  主页 德教之聲 認識德教 師尊略傳 德教史跡 組織規範 心典總經 十德為修 八則齊之 儀禮常禮 風俗節日 宣教 鸞務 慈善 修持法門 活動報導 德教大會 联络 尊师重道立师道 詳細內容 作者 cklee 分類:宣教 發佈:15 三月 2015 點擊數:30 尊师重道立师道 ——段正元师道说发微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尊师重道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教育的根本在尊师重道。段正元论证了道与师的同一性与普遍性,说明师是天命寄托,代表宇宙大道。为师不易,必通天地人。师道渊源久远,秦汉以后若断若续。师道的本质即中道。立师道的核心是师弟大伦。立师道从个人来讲教人做人、成人,从人类社会来讲确立基本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欲世界大同,要先立师道。今天重提尊师重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段正元;尊师重道;中道;师弟大伦;立师道 段正元(1864-1940),原名德新,道号正元,取天元正午,道集大成之意。是一位现代民间大儒。民国元年于成都办人伦道德研究会。每周公开讲解四书五经,所讲内容皆由性分中发出,有问必答,百讲不穷,共讲123周。出《大成礼拜杂志》《圣道发凡》《上帝大中》《外王刍谈录》等书。为宏扬孔子之道,携弟子杨献庭等二上京华。民国五年,北京道德学社成立,弟子中多有军政界要人,实现了其布衣教王侯之志。民国早年出有《道德学志》《大同元音》等书,民国六年,成立南京道德学社,讲学于大江南北之间。嗣后,杭州、上海、武汉、徐州、保定、随县、张家口、太原、孝义、奉天、天津等地纷纷成立道德学社,段正元于各地讲学传道不止。各地所办之学社不花公家一文钱,不占国家一锥地,不受国家一名位,不向社会劝募分文,纯是弟子自由助捐。其道德学社宗旨为:“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贞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 一 尊师重道的传统 尊师重道由古代圣王尧舜禹开创,古往今来,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西周时周公说:“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尚书·无逸》)意谓通过训导教诲治理国家,没有师长的叮咛教育和谏诤劝诱,就可能导致行为偏失。在西周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孔颖达说:“《周礼》立官多以师名,师者众所法,亦是长之意也。”“治民之谓君,教民之谓师。君既治之,师又教之,故言作之君,作之师。师谓君与民为师,非谓别置师也。”(《古文尚书》孔疏)。古代设官的主要责任是教化民众,是官也是师。《周礼·地官·大司徒》:“四曰联师儒。”郑玄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师儒是在民间进行道德和礼乐教化的儒者。因为师儒是以道教人,所以就有尊师重道,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才有尊师重教。《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就是说是否尊师重傅是一个国家兴衰的表征。《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把师提到了与天地、君父并列的地位,以师为为治之本。《吕氏春秋·劝学》云:“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就是说,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大凡求学之道,很难遇到严格的老师。老师严格其所传之道才能受到尊重,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神的替身)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白虎通·王者不臣》篇云:“王者有暂不臣者五:谓祭尸、授受之师、将师用兵、三老、五更。”帝王不能让五种人称臣,其中第二种就是授业的老师,这也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白虎通·辟雍》云:“虽有自然之性,必立师傅焉。《论语谶》曰:‘五帝立师,三王制之傅。’传曰:黄帝师力牧,帝颛顼师绿图,帝喾师赤松子,帝尧师务成子,帝舜师尹寿,禹师国先生,汤师伊尹,文王师吕望,武王师尚父,周公师虢叔,孔子师老聃。天子太子,诸侯世子,皆就师于外,尊师重先生之道也。”这段话举了古代许多帝王,包括孔子都有师的例子,无非是为了说明,无论帝王圣人,都有老师学习为政之道。尊师就是尊重先王之道,即古代圣王治国平天下之道。《白虎通疏证》卷八引宋均《礼纬注》:“师者,所以教人为君者也,长者所以教人为长者也。师长所以成己,故与君臣同也。”儒家向来强调道高于政,德尊于位,故国君须有师长教其作国君的道理;在家中,家长也得向师长学习做父亲的道理以教其子行正道。所以,为师为长就要教人成己,师长与弟子的关系与君臣关系其基本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后汉书·孔僖传》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圣明的王者君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这样就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教育的根本在尊师重道。段正元说:“中国古来教育,重在师道,故曰师道立而善人多。施教方针,必先孝悌以培根本,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都是教先培养人们道德,道德养成,则以其技能,始不害于心,不害于人,不害于世。后世文章取士,有空谈而无实行,故中国固有文化,遂致退堕腐败,而现世教育,又纯是形式,无所谓师道,只知注重应用之技能,轻视根本之培养。虽有德育之目,亦属皮毛,好恶实际,根本不立,人民凶悍刻薄,其一切技能,不免有害于心,有害于人,有害于世。”[1]48中国的传统教育本来是非常重视尊师重道的,但自秦汉以降,大道不行于师儒,君主专制,残贼仁义,物极必反,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紧接着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批孔反儒,使孔子儒学的声誉一落千丈,影响了几乎一个世纪,在中国形成了持久的反传统思维。历来受士人尊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象征——孔子,经过激进人士的无情攻击之后,从道德圣哲变成了守旧人物,中华民族暂时失去了道德人格的理想,中华文化失去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其消极后果直到后来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 道与师的关系 段正元通过论证道、师的关系来说明尊师重道的理由:“师位不易当。以天地说,天地有师,天地无师不开化;以鬼神说,鬼神有师,鬼神无师无主张;四时亦有师,四时无师秩序乱;万物亦有师,万物无师把生成。天地之中,最最尊贵者即是师。师在先天为道本,道无师不立。”[2]48“盖道无师不能成道,天无师不能成天,地无师不能成地,人无师不能成人,物无师不能成物。夫大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尊名之曰师。语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夫道也者,前无始,后无终,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从何而知道有师也?因其中生天地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万化千变,而其中有一定不移之机轨,故知道道有师。如无师焉能成变化,有轨机?无变化,焉能知道道有师也?能变化者,自然而然师与道也,故能如是如是,无为无所不为也。又自然而然中,真贞之师道,主宰其中,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也。师在先天即是道,道在后天即是师。道不可见,师可见;道不可闻,而师可闻。故道无师不显道也……常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不知师也者,更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师也。贞道者即师也,贞师者即道也。此在先天言也。其在后天人身而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师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师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谁能位天地,育万物?非师而何?足见先天后天,阴阳二气之流行,无一能离师者,吾人可离师乎?”[3]43-44这显然是站在“道”的高度来阐发“道”与“师”。“道”生天地万物,主宰天地万物,因而天地万物也有师。人作为天地之间最为尊贵者,自然也是这样,“人无师不能成人”。这就论证了“道”与“师”的同一性与普遍性。他说:“道无师不传,人无师法。师者,大道之代表,人之本来贞良心主人翁也。尊师即所以重道,重道即所以尊师。师与道原无二致,今言尊师者,即尊自己之良心,亦即尊各个之人格人。弟与师本属一贯,既言尊师重道,又言师严然后道尊者,盖大道空洞,无严师代表督责,人多玩忽,故师标点本尊也。孔子为万世师表,当时四子六经中罕言师道,引否运之时,无人敢当此位……盖师道尊严,非有神圣不可侵犯之人格,不敢当此大任。”[4]46师是大道之代表,是人之本来贞良心的主宰。道与师既然是同一的,尊师即所以重道,重道即所以尊师,所以身为弟子就要“以师为道,以道为师,气交心交神交。”[5]23当有人问:“重道何以要尊师?”段正元答:“师者道之代表,天命之所寄托也。”[6]53这是一种更简洁明了的概括,说明师即道,道即师。师是天命之所寄托,代表了宇宙大道,也是人本来贞良心的主宰。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为师?段正元说:“师道不易当也。必通天地人,凡事彻底澄清者,方可以为师。故师也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如一言一笑,不可为天下万世法,非人师也。”[7]40汉代扬雄《法言·君子》云:“通天地人曰儒。”为师不易,必通天地人。儒而为师自然也须通天地人。“为人师尊,作人模范,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者,师也。”[8]47为师受尊重为要为人之楷模,能够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师者所以教天下以道,成天下以德者也,但必一言一动,无处不可以为人模范,方足以言师。”[9]4为师言行举止处处为人之模范才能做到以大道教化天下,化人成德,化民成俗,化成天下。“盖天地阴阳,不能有纯无驳,即人类不能有善无恶。上天生人,上天不能教人。故人心之坏,气数之恶,必赖圣人救正挽回。此圣人即人类之师也。”[10]36古代的圣人承担社会教化责任,就是人类的精神导师。 怎么为师?段正元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夫师也者,代天宣化,传道解惑,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也。必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因材施教,辅相裁成。不失言,亦不失人。如撞钟然,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6]53他引《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来说明为师要具备代天宣化,传道解惑的基本素养,能够因材施教,辅相裁成。 三 师道的源流 段正元认为师道是中国古代悠久的传统,“师者,所以阐明大道者也。古称伏羲一画开天,已是师道之见端。及唐虞之世,君师一体,书载甚详。尧传舜曰‘允执厥中’,是君臣传位,亦是师弟传道。唐虞时代,称为盛世,即以其时代在行师道之故。至夏禹王传位于子,君师分离,即孔子所云,‘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之始。君无兼师之德,世运遂由隆盛而降于衰微,以至于危亡。殆后汤王师伊尹,而成商业;武王师尚父,而新周命。虽非君师一体,然师道略见于当时,以成二代之治,亦足徴能自得师者之功效。礼云,大学之道,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即是言师道之尊严。世称吾中华文化,有独特之优点,即以其有尊严之师道也。君师分离以后,阐明大道,代表大道之责,惟师负之,故孔子正礼乐,订六经,以垂万世法,虽未能及身行道,而两千余年,人民无论读书不读书,对于孔子,皆知敬仰推崇。此敬仰推崇之处,即师道尊严之表现。而人道之基础,亦于此奠定于无形。”[11]21-22这就是说,师道萌芽于伏羲,大行于尧舜禹的盛世,但到了夏禹王传位于子,君师分离,君无兼师之德,师道渐隐。后来,汤王师伊尹,武王师尚父,师道略见于当时,故各自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孔子正礼乐,订六经,阐明大道,担当师道,成为万世师表。师道立而尊严自显。但是秦汉以后“大道不传,师道几息,而士尚奇谋术数,以凌轹王侯为事,置大道于不顾,故其气傲。西汉矫战国之弊,辱儒慢士,使天下之士,俯首而就功名,其气懦。东汉矫西汉之弊,崇奖高尚,使天下之士,抗志而言名节,其气浊。晋魏又矫东汉之弊,贱礼法而崇恬退,其气放。有唐以来,正学绪微,儒生士子,往往溺于杂学术数词章之习,体有不明,用即不周,即有杰出之才,不过随所学以就功名而已。至宋儒周、程、朱、张、辈出,崇高理学,虽极一时之盛,然而执著拘墟,不克有为。明季中叶,王阳明矫宋儒之弊,倡知行合一之说,顾否塞已久,沉痼难复。逮夫清季,制沿科举,学尚文章。习儒者,终日伏案,斗室不出,惟功名是图。然亦有二三贤士,由功名上进,效忠于国,造福于民者。究其师徒讲学之时,尚无离经叛道之习,以视今之辟圣人之道德为迂阔,窃科学之皮毛为文明者,犹彼善于此矣。”[9]55段正元揭示了上古德政合一,君师一体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君臣传位与师弟传道也是一致的,进而归纳推衍出师道的渊源。但是,秦汉以后大道不传,师道也若断若续。关于师道的渊源,《说苑·君道》篇郭隗也说过:“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可惜秦汉以后师道不立,后儒少言师道,而言弟道。“太上八十一化身,皆未立师道。至孔子问礼,赞其犹龙乎。一贯之道,始传之人。至孟子无传焉。秦汉以后,无道学之师,故儒家少言师道,而言弟道。如尽弟道至诚者,能感通师道,方能受教也。”[7]40因师道未立,虽然有尊师重道之说,但“尊师重道,历代大圣人,皆未说明。何以不说明?一因天时未至,二因师道不严,三因我见未除,所以数千年来,师道不立,虽《周书》有‘作之君,作之师’,而武王亦不过师尚父而已,并未立师道大纲,通行天下。其他桓公师管仲,刘备师孔明,皆是有名无实。足见师道未立,大道不行。今你们真贞尊师重道,同心一德,大道立地弘开,天下顷刻太平。”[12]19段正元所说的师道主要是强调讲道之师而非讲经、讲学之师。秦汉以后的儒者,是在师与官分离,政与教分离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私学儒师,没有官师合一时代的权势可倚,有的只是学问和道德人格,而儒者为帝王师只是儒家的理想,绝大部分朝代并没有得到圆满的落实,许多儒生甚至沉溺于科举习文、功名利禄而不能自拔,在这个意义上,段正元说师道不立。 四 师道的本质——中道 近代以来,人们不明白中国文化的真相和精神实质,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多有误解、曲解,不明白代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段正元强调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在“中道”二字,而师道的本质即中道。段正元说:“中国文化,即在中道。中道二字,意义极深。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尧传舜允执其中,舜传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汤文伊周孔孟,或见或闻,皆执中之实学,用中之实事,皆有师承授受。故中道之文化,即师道之文化。得中道之大圣人,即文化之代表。世界学者,欲求中国文化之真相,必能尊师重道,得此大圣人执中之心法,实践大学修身而后可。欲求中国文化普及于世界,必得此大圣人为世界之师,以其大学修身之教,为世界教育之精魂而后可。”[13]56尧舜禹这些古代圣王,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尧传舜“允执其中”,舜传禹“允执厥中”,这就是中道心法。在师道源流中,段正元揭示了上古德政合一、君师一体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道统传承的方式就是中道心法。古代圣贤皆执中之实学,用中之实事,皆有师承授受。所以,“中道”为中国文化的本质,而“中道”的体悟与传承则依靠立“师道”,师弟心心相传。古圣先贤的中道思想之所以不传,是由于师道不立。段正元分析到:“夫中道之不传,由于师道之不立。师道之不立,由于举世不知尊师。世不知尊师,虽有圣人生于其间怀抱中道,掌握经纶,亦无从推诸天下。因师之降于尘凡,常与天地同流。天欲行其道,师即宣其道。天不欲行其道,师即隐而不出。所以守中道,而顺天也。”[9]55今天是师道当立之时,也中道当传之日。“当今大道之机缄已启,天必生圣人以传中道。天下有师也,天下之大本乃立,性命乃正,保合太和,人人有士君子之行。”[9]55圣人出,传中道,天下有师,能够立大本,形成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和谐美好的社会。 五 立师道的核心——师弟大伦 对于儒家师道问题,段正元认为,“儒家之道,非师不传,而真正师道,非天时许可,不能立起。故孟子以后,达到失传。至圣当日,知师道难立,故不明言师道,只言弟道。其言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此弟字,即师弟之弟,后儒将弟子解为兄弟之弟,是大错误……弟字即是对师友而言,既有人尽弟道,即可对照而知有师道。故只言弟道,师道即在其中。”[14]58-59就是说,孔子当年不明言师道,只言弟道,孟子以后师道失传,只讲弟道。他对弟道有特殊的解释: 弟对师长言,不但个人修道中事属之,凡超乎人世间之事皆属之。盖天地阴阳,不能有纯无驳,即人类不能有善无恶。上天生人,上天不能教人。故人心之坏,气数之恶,必赖圣人救正挽回。此圣人即人类之师也。个人无师,则不知性命之理,及其与天地人三才之关,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故敢于妄作妄为。世界无师,则无人阐明大道,物我同体之实不见,无以启群伦进化之路。故大道之行,必先立师道。特小康之世,大道既隐,降及据乱,劫运尚有二千余年。故不敢遽言师道,权言弟道,使对照而见。能尽弟道,即可得师传,由初功始,进于尽性至命,穷神知化。凡可以了一身之生死,与乾坤同寿命,破虚空为粉碎,以及一切超乎人间世之范围者,无不从弟字实行得来。出字兼有出世之义,故曰“出则弟”。[10]36 这里把“孝弟”不是解作“孝悌”,而是解为师弟之“弟”,与历代经学家的解释不同,显示了他特别强调立师道的思想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段正元还提出了师道职权的问题,这是传统儒家没有的新观点。他说:“论师道职权,数千年来未实行过。如至圣当时三千徒众,七十贤人,师权犹难实行,因师道太高,本不易明白。惟曾子笃信师道,故至圣对曾子能实行师权。一贯之道,惟曾子先受之。而对子路,欲行师权,子路不悦,所以儒家罕言师道,多言弟道。弟道真行,不行师道,而师道在其中。”[15]11段正元以颜回为例,强调学道尊师要彻底除去私见。他认为颜回未必不视孔子为贞师,但其心中有自恃之念,以为夫子做得到的,他亦做得到。孔子深知颜回之过,故问仁,告以克己复礼为仁,令其克去自恃心,纯归于无形无影之大道。可惜颜回因此事之差,短命而亡。所以,段夫子告诫门人,“凡学道尊师不彻底,私见不除者,万难成道。道是大公无私,霞光万道,瑞气千条,无人不可成,但要有君子之德性心量。”[8]59 段正元特别重视立师弟大伦,在传统的五伦以外,又立此一论,认为“师弟大伦,似属创论,实即古义而扬搉之者也。”[16]33师弟一伦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人伦关系,儒家的五伦原本没有师弟一伦,而实际上师弟一伦又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带有五伦的某些特征,是一种非血缘的类亲情关系。传统文化中通常被概括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段正元说:“父母恩在生养,无父母身从何来;师恩在口授心传,无师教诲,则五官百骸之灵性,何能践形。故师者,又是一重性命父母。”[17]53父母生养人,师傅教育成人,师是又一重父母,故“师生相亲相爱,甚如父子之感情”[15]1。所以,一个人既要孝顺父母,又要尊敬师长,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那么,又为什么把师弟一伦称为“大伦”呢?段正元说:“盖师弟关系,乃统摄夫妇、父子、昆弟、君臣、朋友、五伦而陶铸之,正五伦所赖以明者,是故谓之大伦,不徒第于五伦之次耳。舜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而《礼运》亦云:‘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人何以必须师教?凡自有生以后,气禀不齐,本性多为所拘蔽。所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若使逸居无教,任情欲之迁流,势必至穷欲灭理,知诱物化,日近于禽兽之一途,则一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友信之道无由明,其实践且邈不可得,人类社会将浑成一黑暗世界矣,有不焉澌灭者几希。此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群类教化之所由兴,师弟大伦,所以至尊至贵也。”[16]33认为师弟一伦统摄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伦而使人明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之道,培育人们的伦理意识,造就道德人才。五伦怎么能够落实,有赖于通过师弟一伦的教育。人生后天,性格、气质各异,本真之性多为后天熏染,如果没有师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友信之道就不能倡明,更不用说实行实践了。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他强调师弟大伦的至尊至贵。 他还回顾师弟大伦的发展演变,在上古圣王那里君相师儒是合一的,尧与舜是君臣关系,也是师弟关系。周公以后,道不在君相而在师儒,而儒自孟子以后大道失传,师弟一伦,就若有若无。而秦汉以降,虽然儒家也有所谓师弟,但他们之间所相与切磋琢磨的大都是训诂、辞章、义理这些学术方面的问题,实为大道之末。等而下之,自科举制度兴起以后,圣贤文章成了干禄之具,学问问学走上名利之途,甚至争名夺利,不一而足。所以,国家离乱,人道黑暗,盖有由也。然而,孔子为万世师表,亘古常昭,师弟大伦,贞义犹存,只是待其人而行。今天,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下环球,融合一体的时代,“已启天下为公之绪,而选贤与能,共和创制,复兆大道之行之端。既是天不爱道,必且笃生弘道之师。师弟大伦,应昌明于今后之世纪矣。”[16]34他认为《中庸》上说的“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同轨”即天下一家,“同文”即万教归于一道,而“同伦”就是天下人人同陶铸于师弟大伦的预言。所以,对师弟之伦在走向世界大同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满怀信心。 六 立师道的意义与目标 为什么要有师?要立师道?从个人来讲,师是教人做人、成人的。段正元说:“人自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分。有生以后,习俗变化,有善恶是非之殊。全其本来,则为圣贤。否则六根用事,六尘相接,致先天之性流而为情,情流为欲,欲生妄,妄而贪、而嗔、而痴。有此贪、嗔、痴,则心之所好,身之所为者,皆欲妄中事也。败度纵礼,戕贼性命,虽欲全本来之面目,焉可得乎!所以根虽同一本而来,而其自成之枝干,则难免无灵芝楚茨之相形见绌也。天地于此,不能无憾焉。是故天佑下民,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教化世间,以正万民之性命,齐人类之不齐。恶人遇之,得为好人;好人遇之,得为善人。善人从之,上为君子;君子师之,成圣成贤。一乡师之,一乡兴让;一国师之,一国兴仁;天下师之,天下大同。师道岂不大哉!道岂不重哉!”[9]55这是说,人之初生个性气质本就有差别,出生以后又受各种习染,如果没有师教,就必然流于情欲恣肆,破坏礼法,所以像《尚书》所说的,天佑下民,作之师,教化世间,以正万民之性命,使人们避恶向善,“个人无师,则不知性命之理,及其与天地人三才之关,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故敢于妄作妄为。世界无师,则无人阐明大道,物我同体之实不见,无以启群伦进化之路。”[10]36人们如果没有师教,就不明白人生大道:你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生的目标在哪里?“真师道立,身不修而自修,身安得长生;家不齐自齐,家和万事兴;国不治自治,国治天下平。而大学之修、齐、治、平,全凭立师道也。真贞师也者,大莫载,小莫破,大道天地人物,使无纷繁,同为一气者,必要立师道,方能一贯也。”[3]44“师道乃天地第一大柱石,师道立,从此天地有定位,鬼神有依赖,国家有主张,人民有秩序。”[8]59只有立师道,才能真正落实《大学》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以是皆以修身为本”,而立师道才是根本的根本。 从人类社会来讲,师是为人类社会立法——确立基本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段正元在讲立法时说“立法融合各种事理,折衷至当,而定一人类共同适用之大原则”[11]21,这里的立法不是指狭义的法律方面的立法,而是指为人类社会确立一些普遍适用的价值原则。他把师道尊严作为为世立法的重要内容,把尊师重道提高到世界治乱的高度。他说:“世界之治乱,社会之安危,自外观言之,关乎政府设施之法律;自源头言之,实关乎时代流行之哲理学说。故我中华古大圣人,特别尊师重道………盖师道立而尊严自显,能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所有一切学说,胥折衷于师道,归宗于师道,裁成而融化之,人类自无吾损人利己之思想,社会自无危险扰乱之现象。世界齐同向上进化,国际之间,岂复有战争之事?故提倡师道尊严,为世界和平之根本。”[11]21-22这就是说,师为人格之模范,思想学说之归宿,社会价值的源泉,故尊师重道乃人类社会的必然,世界和平的根本。 段正元的理想追求是实现世界大同,所以他反复强调要实现世界大同,必先立师道:“大道之行,必先立师道。”[10]36有师,则“一乡师之,一乡兴让;一国师之,一国兴仁;天下师之,天下大同。师道岂不大哉!道岂不重哉!”[9]55“世界要成大同,必先立师道。因师道立而善人多。现世界之所以黑暗,由师道未立。”[18]25“欲世界大同,要先立师道。世界之治乱,表面关于国家之政治法律,里面实关于师儒之学说。”[13]56国家的法律制度是世界治乱兴衰的外因,师道则为世界治乱兴衰之内因。因此,他认为尊师重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疑难问题,促进人类走向世界大同:“各国学者所见,以为最难解决之世界国家社会个人一切疑难问题,乃于尊师重道之教育制度下,解决得极容易、极完满。各国学者生平深思苦虑百求不得之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乃于尊师重道之教育制度下得之,自然心悦诚服来归恐后。世界学说,胥宗一师,世界政治,自不难渐趋一致,由车同轨进而为书同文,更进而为行同伦,循至万事一礼,万教一心,即不言大同极乐,自然大同极乐。”[13]58“当今之世,师道已久不立……故情欲之锢蔽日深,权利之争夺愈甚,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以其数则乱极思治,师道当立矣。”[9]4-5正因为如此,他“今特别提倡师道,朝日以师为道,以道为师,是为万世大同模范,天下太平立大法。”[8]55故他在传统三纲五伦八德基础上强调“一、三纲之上立师弟大纲,二、五伦之上立师弟大伦,三、八德之上立师弟大德。”[18]29这就把立师道提高到了立天下大本的地位。 结语 随着西化的日深,国人为外物牵引,欲望的膨胀,权利的争夺,已使一些人人性泯灭,人心大坏,道德沦丧,几乎不可收拾。乱极思治,师道当立,师弟一伦亟待调整、规范。今天我们重提尊师重道的意义,就是要接续和弘扬中国文化这一优秀传统,首先是明师道,重师德,老师自己先要模人之模,范人之范。其次,通过努力在学生中和社会上形成尊师重道的氛围,使人人向道,希贤希圣,重现礼仪之邦。 参考文献 [1] 段正元. 天下归仁[C]//师道全书:卷35.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2] 段正元.名实相符[C]//师道全书:卷25.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3] 段正元.师生永生录 [C]//师道全书:卷30.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4] 段正元.人道贞义[C]//师道全书:卷51.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5] 段正元.人道本元[C]//师道全书:卷52.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6] 段正元.大成礼拜杂志[C]//师道全书:卷2.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7] 段正元.道开先行[C]//师道全书:卷24.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8] 段正元.勤俭自强不息经[C]//师道全书:卷54.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9] 段正元.道德学志·道德大纲[C]//师道全书:卷5.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0]段正元.永久和平•孝弟为平治天下之本[M].北平道德学社编印,1930. [11]段正元.七三寿辰法语[C]//师道全书:卷48.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2]段正元.戊寅法语[C]//师道全书:卷55.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3]段正元.道德和平[C]//师道全书:卷11.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4]段正元.道语常经[C]//师道全书:卷33.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5]段正元.师道职权[C]//师道全书:卷14.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6]段正元.道德学志·恒德[C]//师道全书:卷6.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7]段正元.大成礼拜杂志[C]//师道全书:卷2.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8] 段正元.谈心贞元[C]//师道全书:卷31,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ao ——zhengyuan-duan Discussion about teacher Han Xing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ao is One of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root of education is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ao. zhengyuan-duan Demonstrated identity and universality of Tao and teachers, tolded us that teacher is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e avenue. As a teacheris not easy, He must communicated Heaven, Earth and Man. the teacher’s Tao is ancient origins, but After the Qin-Han Dynasties if broken if continued. Moderation is the essence of the teacher’s Tao.The Core of establish the teacher’s Taois Establishment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establish of the teacher’s Taois teacher Someone conducted oneself to individual,and Establish the basic values ​​and ethics principles to society.For universal brotherhood,First Must establish of the teacher’s Tao.Today revisit respect for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ao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zhengyuan-duan;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ao; Moderation; 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stablish the teacher’s Tao 《宜宾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P15-21, 1.2万字. 前一個 下一個 您目前位置: 首頁宣教尊师重道立师道 最新文章 《德教入門手冊》是宣教班課本 砂拉越德教會紫霞閣 砂拉越詩巫德教會紫金閣 沙巴斗湖德教會紫辰閣 砂拉越晉漢省德教會紫輝閣 古晉石角德教会紫谦阁 砂拉越加那逸德教会紫覃阁 沙巴保佛德教會紫蔚閣 沙巴古達德教會紫章閣 马来西亚沙巴亚庇紫瑞阁 拿笃德教会紫瑜阁 砂拉越美里德教會紫理閣 砂拉越西連德教會紫涵閣 砂拉越泗里街德教會紫泗閣 砂拉越古晉新村德教會紫河閣 砂拉越沐胶德教会紫沐阁 砂拉越美里德教會紫星閣史略 砂拉越石隆门燕窝山德教会紫戊阁 砂拉越老越德教會紫悟閣 砂拉越峇南德教會紫心閣 砂拉越成邦江德教会紫川阁 砂拉越加帛德教会紫宽阁 砂拉越民都魯德教會紫因閣 山打根德教會紫善閣 沙巴兵南邦德教会紫和阁 砂拉越石隆門碧湖德教會紫卯閣 砂拉越林夢德教會紫全閣 德教會納閩紫乾閣 砂拉越木中德教會紫中閣 沙巴州丹南德教會濟南善社 砂勞越州德教会友阁通讯録 沙巴州德教会友阁通讯録 德教会历史记载 东马德教会资料 2015 献词-缘诚阁易沛鸿阁长 獻詞-洪益强德長建立宗教情操 马来西亚柔佛州拉美士德教会紫泰阁阁长陈宗 建立人間天堂淨土 心灵驿站53 心灵驿站52 心灵驿站51 心灵驿站45 心灵驿站43 心灵驿站42 心灵驿站41 心灵驿站40 心灵驿站39 心灵驿站38 心灵驿站37 心灵驿站36 網站計數  Back to Top © 2015 dedjaonism - 德教研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